谷歌宣布將逐步停止維護安卓開源項目(AOSP),這一決定標志著安卓(Android)系統長達17年的開源時代正式終結。作為全球超30億臺智能設備的底層框架,AOSP曾為小米HyperOS、vivo OriginOS等國產定制系統提供核心支持,更成為開發者自由創新的基石。如今,谷歌將所有開發工作轉向內部閉源分支,僅向簽署 GMS 協議的廠商開放代碼,這一轉變引發行業震動。
谷歌閉源決策的背后
成本控制與資源再分配是谷歌決策的直接動因。據內部文件顯示,AOSP維護涉及超3000萬行代碼、200多個并行開發分支及全球數千名開發者協作,僅2024年運維成本即達8.3億美元。2025年初安卓部門裁員15%后,閉源策略可大幅簡化開發流程,將資源轉向AI大模型等新興領域。東吳證券分析師李躍指出,在AI研發投入激增的背景下,安卓部門需要通過縮減開支提升利潤率,閉源是必然選擇。
晟云磐盾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郝峻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谷歌有自己的手機品牌(Nexu和Pixe系列),但市占率并不高。停止開源,向蘋果學習構建封閉生態,一方面可以讓其自有手機品牌得到更大程度的保護,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維護操作系統的成本。”
另有觀點指出,隨AI大模型與操作系統的深度整合,閉源策略使谷歌能更靈活地部署Gemini AI助手、隱私計算框架等核心技術,避免開源帶來的技術泄露風險。未來安卓或將演變為“AI操作系統即服務”的訂閱模式。
從更深層次的商業邏輯來看,谷歌此舉或許意在搶奪生態控制權。通過要求廠商簽署 GMS 協議(含Google Play服務捆綁條款),谷歌可將廣告分成比例從15%提升至30%,預計每年增收50億美元。目前全球37%的非認證安卓設備(如廉價手機、智能家居、車載系統)將被迫回歸谷歌生態,成為新的“現金牛”。過去,這些廠商可以免費使用開源安卓項目去開發產品,而無需預裝谷歌服務或者通過谷歌的兼容性測試。但是現在,他們要么被迫與谷歌簽訂協議,接受更高的成本和更嚴格的控制,要么繼續使用舊代碼,冒著產品性能和安全性落后的風險,還可能面臨推送機制、界面交互、AI功能等全方位割裂。
此外,記者了解到,美國司法部正推動拆分谷歌業務(如 Chrome),閉源安卓可降低歐盟《數字市場法案》強制開放應用側載等條款的影響,鞏固對移動生態的控制。歐盟競爭委員會前官員瑪麗亞·加西亞表示:“谷歌通過技術壁壘強化生態粘性,既降低合規成本,又能維持服務壟斷地位。”
帶來哪些影響?
盡管谷歌動作激進,但主流手機廠商反應卻相當平靜。小米、三星、OPPO等頭部品牌憑借既有GMS協議仍可獲取閉源代碼,系統更新與GMS預裝不受影響。某國內廠商向記者表示:“合作照舊,現有協議已覆蓋后續開發支持。” 真正受沖擊的是未簽約的中小廠商和第三方開發者。
“安卓停止開源對那些開發能力比較弱的手機廠商會帶來比較大的影響。”郝峻晟表示。由Android已經存在相當程度的碎片化情況,開發者為了適配各版本系統、各品牌機型,需要獲得不同廠商的系統代碼,以及設備作為測試機。這對于中小型廠商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成本,他們大概率只能被迫接受谷歌條款或支付授權費。比如印度低價手機品牌Lava,一直憑借基于AOSP開發的廉價手機在印度市場占據一定份額,如今卻因無法獲取系統更新,面臨著被迫退出市場的困境。
與此同時,LineageOS、Pixel Experience等依賴AOSP實時代碼更新的知名開源項目,未來只能基于舊版本維護,無法獲取最新安全補丁,功能迭代將面臨停滯的風險。北京某開發者論壇調研顯示,86%的受訪者認為閉源將導致系統漏洞修復延遲,XDA社區熱帖涌現 “安卓已死”的悲觀論調。
知名開發者Evan Blass直言:“這相當于給開源社區戴上了GPS腳環,我們能看到路線圖卻無權修改導航路徑。”開源倡議組織OSI執行董事西蒙·菲爾德批評道:“谷歌違背了開源精神,但我們將分叉代碼打造獨立系統,證明開放生態仍有生命力。”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短期體驗無虞,長期面臨同質化風險。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短期內,普通用戶不會感受到系統更新或應用商店的變化,但第三方應用市場(如F-Droid)可能消亡,低價機型漲價,設備選擇減少。
值得關注的是,谷歌的閉源決策也可能成為國產操作系統的“催化劑”。華為鴻蒙已脫離安卓生態獨立發展,其開源版OpenHarmony在智能家居、車機領域加速布局。東吳證券預測,2026年鴻蒙設備裝機量有望突破5億臺,占據全球市場15%份額。小米、OPPO等廠商雖未明確轉向,但已加強自研系統投入,試圖構建新操作系統生態。統信軟件的UOS操作系統、麒麟軟件的麒麟操作系統等,也在政府、金融、教育等關鍵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可以說,此次谷歌的決策是開源理想與商業利益的終極碰撞,短期內看似鞏固了谷歌的控制權,但從長遠看,可能倒逼全球科技企業加速實現技術突破,重塑移動操作系統格局。在這場變革中,伴隨開源、閉源之間的博弈加劇,全球移動操作系統市場可能會逐漸形成一個更加多元化的競爭格局。
來源:鳳凰網科技 作者:中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