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hatGPT到Sora,多模態大模型的發展浪潮一浪接著一浪。令人意外的是,引領這場科技風暴的并不是那些耳熟能詳的科技巨頭,而是一家AI創業公司——OpenAI。
不過,AI創業公司的日子似乎并沒有因此而變得好過。從去年開始,不少媒體報道了AI創業公司面臨的各種困境。哪怕是OpenAI,也面臨ChatGPT 網站訪問量下滑和高昂運營成本等問題。
因此,盡管大多數人仍然看好AI的前景,但是投資人卻越來越謹慎。尤其是在國內,AI熱潮似乎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回歸理性。
不久前,CB Insights公布的AI領域融資信息引發關注:2023年,全球AI初創公司融資總額同比下降10%,其中中國AI領域投融資總額同比下降70%。
除了“誰會成為‘中國OpenAI’”的期待,市場開始思考起AI創業的風險性。畢馬威中國科技、傳媒及電信行業主管合伙人陳儉德指出:“AI大模型賽道具有技術門檻高、資金投入多、商業模式尚不成熟的特點,尤其是在國內智能算力較為短缺的現狀下,各家大模型在持續投入人力、算力、資金并實現商業化落地方面,可能會面臨較大挑戰。”
在這種背景下,云從科技與阿里、百度、騰訊、科大訊飛等中國AI領域的“大模型五虎”的業務表現正在成為行業晴雨表。相對于還處于初創階段的“大模型”公司,這些公司在產品化落地方面已經邁出了不止一步。
近日,云從科技發布業績快報:2023年營收6.29億元,同比增長近20%;實現歸母凈利潤虧損6.30億元,同比減虧約三成。
在快報中,云從科技提到,在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驅動下,B 端客戶對于數智化升級的需求顯著增強,公司實現了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養老等新領域的布局。
作為科創板“AI平臺第一股”,云從科技不斷加注大模型,經營狀況也逐漸好轉。這是否也意味著,中國AI創新故事即將迎來新的篇章?
從技術到商業,中國AI做好準備了嗎?
在科技的每一次洶涌浪潮中,通常會相繼浮現兩個核心問題。即從科技界來看,相關技術以及核心要素是否儲備充足?從產業視角看,科技成果的轉化以何種方式、以什么為載體?
首先,單純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打牢資源地基,構筑技術閉環,是抓住人工智能浪潮的前提條件。
對于“Sora為何未在中國出現”,計算機視覺領域學者謝賽寧指出,對于Sora這樣的大規模系統工程,神經網絡架構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功勞要歸功于OpenAI的人才儲備,高質量數據規模,以及巨大的算力。
而在去年底接受機構調研時,云從科技更是指出,算力+數據是“大力出奇跡”的堆疊邏輯,在大模型時代,算法調優能夠更好節約成本。
因此,為了滿足大模型時代算法、算力和數據等核心要素的需求,云從科技從多方面展開布局。
針對未來人工智能實現進一步發展所需的多模態技術儲備,云從科技在算法自主可控上,自研All-In-OneTransformer多模態基礎大模型框架,整合了視覺、語音、NLP等多個領域大模型,從而推出自研“從容大模型”。今年2月,云從科技基于自研大模型推出國內首款AI原生數據分析產品“DataGPT”,開創“對話即分析”的新交互模式,展示出不斷改進以推動AI產品走向成熟的能力。
針對算力資源配置和大模型國產化適配等問題,云從科技通過自建西部智算中心,并與華為昇騰聯合發布大模型底座——從容大模型訓推一體機,做好了相關生態基礎建設。
這些貫穿2023年的布局,雖沒有體現在業績中,卻打牢大模型發展的地基。
當然,這些“幕后工作”只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如今對于AI公司來說,還有一個迫切的問題是“AI的技術突破了,但商業沒有”。
商業化是擺在所有AI公司面前的難題。
風險投資公司Freestyle Capital的合伙人Jenny Lefcourt認為,如今還能夠收獲投資人認可的AI初創企業都是能夠展示更成熟產品的企業。
問題在于,從C端到B端、G端,各種商業價值兌現的途徑中,哪一條路能最先走通?
對此,云從科技明顯做出了選擇:與眾多同行推出的交互式對話大模型有所區別的是,云從科技的大模型業務方向正由To G端向更廣泛的B端行業轉變。
除了發布“一體機”,云從科技還與天津港、華為等共同開發港口大模型PortGPT,攜手佳都科技、重慶城市交通開發投資集團發布知行城市交通行業大模型;與國家電網山東電力合作變電運維大模型;以及在金融與制藥行業落地文檔多模態大模型與醫療大模型等。
這些應用案例不僅說明云從科技加強了多模態學習,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更廣闊的行業應用,更是展示出其應用落地的核心思路是“垂直模型的專業化”。
云從科技之所以優先選擇在垂直行業實現大模型B端落地,與其工程化能力相關。從“AI四小龍”到“大模型五虎”,云從科技在過去的客戶體系中,特別是在ToB領域(金融、交通、治理、制造和能源服務等),已經沉淀了大量工程化經驗,能定制化、高可用的解決方案是其優勢。
經營企業就是經營資源,從通用大模型,到行業大模型,更像是云從科技對自身資源稟賦優勢的認知下,做出的道路選擇。而從企業助理“云月”數字人、企業辦公的鼠標等產品來看,公司似乎也在探索C端運用,不過其中有個優先級的差別。
從這種“人間清醒”的道路抉擇中,我們可以看出,經過“百模大戰”的狂熱后,中國頭部AI企業對于大模型的技術發展和商業化兩方面都有了清晰的發展規劃。而這也是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階段到來的標志。
賦能產業煥新,產品供給和商業模式有序更迭
未來的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不久前,云從科技在一次機構調研會議上將其定義為一浪、二浪和三浪的階段,也就是從單點技術到形成技術閉環,突破效率,再到第三浪形成技術平臺,實現流量重構。而隨著OpenAI帶動了GPT的大力發展,第三浪已經到來。
在這一浪中,人工智能技術將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之一。
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行業客戶不再滿足于諸如人臉、車輛、姿勢識別等單點技術和產品的服務,而是希望通過整體的行業大模型提升整體生產效率的飛躍,以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
二是國家對人工智能產業利好政策的持續釋放。在近期國務院國資委召開的“AI賦能產業煥新”中央企業人工智能專題推進會上,官方提到中央企業要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開展AI+專項行動,強化需求牽引,加快重點行業賦能,構建一批產業多模態優質數據集,打造從基礎設施、算法工具、智能平臺到解決方案的大模型賦能產業生態。”
對此,中信建投指出,擁有智能算力基礎設施產品(服務器、一體機)以及參與央國企數據中心建設的企業有望受益,AI模型和AI工具類企業的市場空間有望進一步拓寬。
乘行業發展浪潮與政策紅利,從云從科技的在手訂單和行業拓展的計劃來看,這家AI公司正在采取更積極的擴張戰略。
一方面,云從科技繼續加碼大模型,實現商業模式的更迭。
在業績快報中,公司提到“收入規模增長的結構預計在2024年會出現更多大模型方面的內容。”
當然,大模型業務的發展,也意味著云從科技的收費模式和商業模式正在發生變化。結合前文提到的公司業務布局來看,目前,云從科技的服務正在更加多元化,不僅有直客的定制化服務、在線的公有云服務,也延伸出給硬件廠商的硬軟一體化產品和大模型技術的增值服務。
另一方面,云從科技正在構建多層次的產品結構,尤其是加速現有產品技術出海,拓寬增長極。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一帶一路”的發展,周邊國家對中國安全領域里面的人工智能產品有需求,因此云從科技有計劃與華為等戰略合作伙伴攜手出海。
不過,考慮到新產品形態的落地和客戶付費意愿的培養需要周期,在推廣大模型技術的相關服務的同時,云從科技先將第一浪和第二浪時代的產品技術推廣至國外市場,釋放業績潛力,再進一步推動大模型技術的“出海”。
這也是頭部AI企業與初創企業的區別,擁有成熟產品和服務經驗的T0、T1玩家,能夠為新技術發展提供更多“新能源”。
展望大模型時代的未來,人工智能產業不管是在C端、B端還是G端,都存在比較大的潛在市場空間,
對此,有一組數據可以證明。一方面,2023年AI項目數量激增,根據Replit的數據,2023年二季度AI項目環比增速達80%,相較于去年同期同比增長了34倍;另一方面,根據華金證券研究,其中生成式AI應用層融資金融僅占三成,目前約七成資金投向了包括大模型開發在內AI基礎設施層。
AI創業的繁榮與應用層的稀缺之間的差距,說明AI應用即將進入大爆發時代。對此,華金證券認為,生成式AI的C端應用面臨洗牌,B端應用也即將進入全面商業化。
在這個生成式AI應用方興未艾的時刻,“大模型五虎”等頭部AI公司加速拓展應用方面的行業生態布局,即將乘著更高的浪潮向上。
來源:松果財經